深圳左堂雕塑,專業(yè)雕塑設計與雕塑制作,行業(yè)先鋒。致力于金屬雕塑、不銹鋼雕塑、鑄銅雕塑、鍛銅雕塑、玻璃鋼雕塑、仿砂巖雕塑、石材雕塑、泡沫雕塑、城市雕塑、園林景觀雕塑、校園雕塑等。電話:0755-27215199,網(wǎng)址:www.liuqi666.com
圖:北京“八○后”雕塑家任哲,其旁作品為《臻妙境》 /大公報記者劉毅攝
【大公報訊】記者劉毅報道:雕塑家取材多樣,作品各異,而以雕塑傳遞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精神者尚在少數(shù)。北京“八○后”雕塑家任哲由即日起至本月三十日,在中環(huán)交易廣場中央大廳舉辦個展“罡”,以一系列彰顯勇氣和武士精神等傳統(tǒng)概念的青銅及不銹鋼雕塑,弘揚君子的浩然坦蕩和崇高品格。
雕塑家任哲,畢業(yè)于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,作品充滿活力與寫意,具意象美,有“蓄勢于外,化象于表,凝神于中”的精神核心,他擅于汲取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,再進行現(xiàn)代化演繹,把中國思想融于現(xiàn)代雕塑,道出傳統(tǒng)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及“天行健,君子自強不息”的哲學思考。
是次展覽名“罡”為古星名,作品為香港首展,任哲希望以組成改字的“四正”:正心、正行、正念、正言,傳遞香港正能量。展出的十八件雕塑作品,并以展場設計安排雕塑位置,中央圓形象徵“天圓”,作品《雷》為長有翅膀的中國武士,雕塑面部神情輕松,翅膀處于將展翅而飛的狀態(tài),體現(xiàn)藝術家對凝固美的捕捉,以及製作這件作品時對自由世界的追尋,任哲闡釋創(chuàng)作初衷道:“大部分國家都有自己的武士文化,而中國武士精神最是充滿凝聚力量,可以戰(zhàn)勝人們在逆境當中的生存狀態(tài),這一對抗逆境的精神正是今人所缺,故我想用雕塑將這種精神傳遞給觀者。”
再現(xiàn)傳統(tǒng)精髓
今時今日,提起武士,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武士,“其實,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,中國就有武士,他們敢于犧牲,不懼任何艱難險阻,自強不息。”任哲認為,身處和平治世,中國武士堅韌不屈的精神仍然不過時,“除了傳遞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我亦將個人思考融于作品,稱得上是託物言志。”如何平衡作品當中中、西思想的碰撞,他并不會過多考慮這個問題:“老子倡導‘無為而治’,意思是說順應事物原本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這也是我的創(chuàng)作理念,我會在創(chuàng)作時表達最真實的想法,且不會刻意追求某種風格。”
作品《臻妙境》以其東方禪意的雕塑風格,尤為引人關注,以“兼工代寫”的水墨手法雕刻而成,當中的武士,坐于太湖石上,身披古代服飾,衣服褶皺清晰可辨,宛如身處山水之間,盡顯古意,塑造出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”的處世思想。
提起思想,任哲直言,中國道家思想對其影響頗深,諸如作品《中流砥柱》和《云端》皆體現(xiàn)道家的“無為”,前者為一個踮起腳來的武士托起一隻牛,寓意舉重若輕,即使身處艱辛,也應泰然處之;后者乍看上為二人對搏,實為一人分飾兩角,象徵人在很多情況下,最大的敵人正是自我本身,而其腳下水流又喻示道家之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”
作品滲透禪意
“一個人的強大并不在于外表,而在于內(nèi)心。誠如老子言:‘大音希聲’,最完美的音樂是聽不到的。”任哲說。展品《云山風度》,一位武士手撫古琴席地而坐,好似靜待知音人,“遠看上去,武士好似正在撫琴,其實這只是表象,因為他彈奏的是一條沒有琴弦的古木,表明大千世界知音難覓,真正的知音是即使沒有琴弦,也可明對方心意,若非知音,縱有良曲千首,也是對牛彈琴。”